一台中国品牌的车卖出7800多万, 却没人能笑得出来?
7819.3399万,没想到中国品牌有史以来最贵的一台车,竟是一台真容尚未得见,且原本售价仅为十万级的商品车。
昨天,京东“国民好车”001号特别版在“京东拍卖”频道上线,起拍价原本只需1块钱,没想到开拍仅数秒,价格便飙升至10万元;不到1小时,竞价突破2500万元;最终,经过4小时、23000余次的激烈争夺,成交价定格在7819.3399万元。
当然,这场拍卖大概率只是一场闹剧。竞拍者大概率不会拿出7800多万去买一台日后随时都能买到的10万级家用车,毕竟此次京东拍卖的毁约成本极低,只需赔付100块钱保证金,无需承担标的再次拍卖时的差价。
京东此次拍卖,原本只是想试探一下市场,了解大家易于接受的价格区间,为日后新车上市定价提供参考,当然也希望能起到一定的营销效果,为下个月的新车亮相预热。没想到一次简单的试探,活生生地演变成了一场营销事件。
虽说是闹剧,但背后隐藏着一个我们极不愿看到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如今人们买车,如同购买快消品一般,容易冲动,决策草率——车都未亮相,任何信息都未透露,仅凭“京东造车”这四个字,就足以让人许下千万级的承诺。
过去,人们买车极为谨慎,决策周期至少需要3个月,期间还得奔波于不同的4S店看车、试驾、讨价还价。
但现在的人买车略显草率,新车还未见过、试驾过,就已下定交钱,排队等车了。京东这次拍卖或许较为极端,难以说明什么,但过去各种挤爆服务器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一小时破万大定”的海报更是成为众多新车上市时的标配。
当冲动消费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主流节奏,汽车行业离“快消品化”真就不远了。例如为了激发用户的消费冲动,汽车的功能必须保持更快、更大幅度的更新节奏。
曾经,汽车“三年一改款,五年一换代”,如今基本上是“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甚至还出现了“一年磨三剑”的节奏。有数据显示,当前国内车企日均新车迭代率已达到3.2款左右。
上个月,中国汽车市场有超过70款新车(包括全新车型、重大改款等)上市或开启预售,尤其是在9月22日至28日这一周内,就有多达30款新车密集推出。要知道,去年全年,整个汽车市场仅有约90款全新车型(不含改款车型)上市。
在快消品行业,更快的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或许是好事,但在汽车行业未必如此。
汽车所应用的技术,最讲究安全性和可靠性,任何细微的缺陷都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这或许就是新车上市前都要经历“两冬两夏”,测试五六百万公里,甚至要通过“五高一尘”极端环境耐久性测试的原因。
然而,在如此快节奏的更新迭代速度下,又有多少主机厂会耐心验证新技术、新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呢?尽管很多主机厂口口声声说“匠心依旧”,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车的质量在逐渐下滑。
J.D. Power发布的“2025中国新车质量研究SM(IQS)”显示,2025年,行业整体新车质量的每百辆车问题数为229个PP100,较2024年显著上升了17个PP100,新车整体质量水平下滑严重。要知道,2024年的新车质量已在2023年的基础上增加了8个PP100。
新车质量下滑还是其次,关键是有些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增加用户的风险——充电速度明明5C就足够快了,但你偏要搞出12C的来;“零百加速”7秒就可以了,你非得要3秒;智驾辅助就行,你却要“放心开”......
很多车企在核心技术上没有突破,只能在一些细枝末节处大做文章。
为追求那微小的风阻系数而应用的隐藏式门把手、为让用户在晚上抬头能看到星星的变色全景天幕、为营造所谓科技感而打造的升降中控屏,还有六个车门的设计、可前后移动的后排娱乐屏…… 所有这些功能除了能增加故障风险以外,提升不了任何的用车体验。
当更新节奏赶不上市场变化,部分车企开始直接导入上游供应商的模块化解决方案,导致汽车市场的竞争核心,就如同手机行业一样,转向供应链管理效率。这正应了罗永浩那句尖锐的评论:“我们都是方案整合商。”
这句话赤裸地揭示了“快消品化”竞争下的同质化隐忧。当车企将精力过度集中于营销噱头和快速迭代时,用于底层核心技术研发的资源和耐心便会减少。长此以往,行业的创新能力将被削弱,最终损害的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的长期竞争力。
同质化的最终结果,就是无休止的价格战。
京东的拍卖闹剧,只是当前汽车市场浮躁心态的一个缩影。当冲动消费成为主流,当“快”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时,我们就不得不警惕其背后的巨大代价。
汽车的“快消品化”更像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内耗。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汽车作为承载生命的交通工具,其核心价值始终在于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与高耐用性。它应该是用户值得信赖的“长期伙伴”,而非“使用一段时间后即可丢弃”的快消品。
所以,买车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性,克服“新品焦虑”,理性看待迭代升级,将车辆的安全、长期品质和保值率作为更重要的购车考量。(文|大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