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马頔爷们儿要脸

产品设计应该怎么做?

产品设计不是“画原型”,而是“构建机制”。本文系统梳理产品设计的认知路径,从需求识别、价值定义到协作机制,结合真实案例帮助产品人理解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有边界、有节奏、有价值”的设计决策。

作为产品经理,日常听到最多的反馈和建议几乎都来源产品设计相关方面,例如:

“这个功能放在这是不是太不显眼了?”

“你们这个功能要怎么用啊?我不会用”

“你们xx功能在哪里,找不到呢”

当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是在说页面设计改怎么做,但经常会发现大多数人习惯用强化功能入口这种解题思路去解决这类问题,或者干脆是用户怎么说产品怎么改。

这种方式有时候是能解决上述的一些问题,但这种做法是合理的吗?或者说产品经理在设计功能模块的时候相关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难道只能抄袭和凭感觉吗?

学会定义信息优先级

大家有没有想过,产品在规划设计一个功能或模块的时候,会有哪些信息?哪些信息又是需要重点展示的,优先级又改怎么判断呢?

常理来说,所有的产品页面一般都承载两种信息,第一类是用户目标(使用场景)相关信息,第二类是业务目标相关信息。

拿电商软件举例,搜索、查看商品等操作可以看作是用户目标信息(查找商品、查看详情);购买、分享等则是业务目标相关信息(促进交易、提升平台GMV),当一个页面同时包含两种信息时,我们一般需要讨论业务和使用场景优先级的界定。

确定业务和使用场景的优先级界定后,接下来大多数产品会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既要又要。

不同类型的用户、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期,在同一个业务流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诉求,因此很多人会在一个页面或者流程中反复添加新的功能和入口,想要把所有的信息和功能一股脑全部展示给用户。

但这种看似追求逻辑闭环和信息高效的举动,往往会给用户造成一种页面混乱的感觉,反倒造成了低效的信息使用率。

最好的案例就是支付宝和淘宝的首页优化,原先首页基本都展示三四排的功能入口,现在基本都只有一两排了。

因此对于这些使用场景,也必须进一步定义信息优先级,我个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第一性原理。

但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大多数人经常做不好的原因我认为在于缺少实践。站在现在的角度,我们去观察主流的软件,会发现设计逻辑都是合理的,用起来也是舒服的,但如果在这之前换做是你来设计,你会怎么做?所以在这一点,多参与实践项目才是提高这方面能力的唯一方法。

梳理信息结构&信息布局

定义完信息优先级,第二步是设计合理的信息布局,想要用户用最快的速度理解你的产品并找到想要的功能,有以下几点你不妨可以试试——

1.避免用户注意力缺失

所有用户在使用产品时都会自带两个特性,一是惰性,文字和图都存在一定看图,教程引导通通跳过;二是自带认知和习惯,凡是不符合用户自带认知的设计都会引起他们的烦躁并造成使用门槛。

所以很多时候,用户说看不见找不到,本质是在说你设计的东西要嘛过于复杂繁琐,要嘛不符合他现有的认知习惯,所以只是单纯强化入口、增加特效,其实起不到任何效果。

2.信息归类

这一点其实也有助于避免用户注意力缺失,为什么这样说,就拿相似功能举例,我们通常会把相似的功能放在一起做个归类,比如设置相关的、个人信息相关的等等。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设置功能分散排布,融入单个使用场面,你觉得用户能在想用的时候快速找到吗?

再举一个例子,所有的软件都会有底部tab栏,这本质也是一种信息归类,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梳理清楚信息种类并进行归类,能够让用户更快理解你的产品。

(信息归类对于我来说,很多时候帮了我大忙,在没有这个意识之前,经常会很纠结,尤其业务信息交织复杂的情况,但有了这样的意识后,很多事情变得简单了很多)

3.拟物化

我个人认为,几乎所有的软件设计本质都是在拟物化,进行实物概念的创造。

电商的商品列表围绕货架概念;打车软件围绕地图和行程;寄快递围绕收寄地址……

很多抽象或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产品设计时,我们的目的都是先想让用户在脑海中有这个概念场景,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在想让产品或设计概念更进一步的时候,试试怎么去表达这种概念场景也许会有更好的思路。

而在表达概念场景的时候,一定要找准高关联性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