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联盟复制Wintel垄断? 美银首次警告
据英国金融时报,OpenAl制定五年商业计划,以实现1万亿美元支出承诺。
微软与英特尔依靠Wintel联盟主导全球PC市场数十年的历史,如今正在人工智能时代以新的形式重演。
针对美国科技巨头掀起的新一轮“超级投资周期”,有分析人士警告称,这种“自我投资周期”可能会放大泡沫风险,一系列巨额交易证明了市场已经变得过热。
质疑者认为,AI科技公司市值的快速飙升,部分源于“财务工程”而非内在价值。他们把这类交易称为“循环融资”(round-tripping)甚至“供应商融资”(vendorfinancing)——通过投资或借贷给客户,促使其持续购买自身产品,从而人为制造需求并推高营收与估值。
美国银行发布的最新《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有史以来首次将“人工智能股票泡沫”列为全球最大尾部风险。与此同时,号称“华尔街一哥”的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在最新的采访中警告称,资产价格上涨是“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
美国当地时间10月13日,OpenAI与博通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推出总容量达10GW(千兆瓦)的定制芯片。在此之前,OpenAI已连续抛出重磅合作,与甲骨文、英伟达结成联盟(ONO),其后AMD也入局,4巨头签署总额约1万亿美元的协议,覆盖算力、云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
ONO联盟能否复制Wintel垄断?
Wintel联盟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微软和英特尔共同构建。当时,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与英特尔的处理器形成深度绑定,通过协同优化软硬件性能,为个人计算机提供了稳定、高效且兼容性强的解决方案。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了PC的普及,也奠定了两家公司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这种软硬件的深度整合,使得Wintel联盟在PC市场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其他竞争者难以撼动其地位。联盟成员通过控制行业标准,获取了巨额利润,并对整个IT产业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Wintel联盟开始面临挑战。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逐渐取代传统PC,成为主要的计算平台。微软和英特尔未能及时适应这一趋势,导致市场份额逐渐被ARM架构和安卓系统侵蚀。
2011年成为Wintel联盟关系的转折点。微软宣布下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将支持ARM处理器,而英特尔则选择与Google结盟,推出基于x86架构的Medfield手机芯片平台。
ONO联盟虽展现出生态闭环特征,却与Wintel的垄断逻辑存在本质差异。其运作基于三角资金循环:OpenAI以3000亿美元采购甲骨文云服务支撑GPT-5研发,甲骨文为履约需向英伟达采购400万至500万块GPU(约占其2025年出货总量),英伟达再以最高1000亿美元战略投资反哺OpenAI。这种结构看似形成自我强化闭环,但缺乏Wintel的技术绑定根基——OpenAI未承诺排他性合作,甲骨文云仍兼容其他芯片,英伟达也需应对AMD等竞品冲击。更关键的是,Wintel受益于PC标准化浪潮,而AI行业技术路线尚未定型,谷歌TPU、自研ASIC芯片均可能打破算力垄断。Wintel处于PC市场快速增长的初期,竞争相对较少;而ONO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AI市场。如谷歌、亚马逊等巨头也在加大AI投入。
目前的问题是,OpenAI的亏损困境(2025年预计亏损超50亿美元)可能催生开源大模型生态的发展;甲骨文427%的债务股本比远超行业水平,其高负债运营可能利好AWS、Azure等竞争对手的AI云服务;而算力需求的爆发也将带动非GPU架构(如TPU、FPGA)的技术突破。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指出,类似OpenAI的趋势正在其他AI产业参与者中出现。日益复杂的交易使得评估AI需求如何发展变得具有挑战性。当前投资周期的可持续性最终取决于AI是否产生持久的现金流,来支持所投入的大量资本的回报。
AI领域的过度炒作可能导致估值过高,存在泡沫破裂的风险。AI技术的发展可能不及预期,影响联盟的盈利能力。从反垄断角度看,ONO联盟也可能面临更多监管审查。随着这些科技巨头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各国政府可能会采取措施防止市场过度集中。
ONO联盟难以复制Wintel的垄断传奇,但其构建的AI算力生态仍孕育着结构性投资机会。投资者既需把握英伟达及配套硬件的确定性机会,也应布局生态协同服务的增量空间,同时警惕技术路线变更与财务风险带来的冲击。正如Wintel的历史所昭示的,科技行业从不缺垄断者的野心,但最终的赢家永远属于那些精准把握生态演进规律的“生态共建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