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记忆的去留, 到底谁说了算?
微信平台方表示,自今年9月起,不再对长时间未使用的账号进行回收。看似微小的规则变动,却触碰到了大众心中一份隐秘的牵挂。这也是正视数字记忆价值的第一步——那些承载着生命痕迹的账号,不再被简单地视为服务器上的负担。
长久以来,数字记忆的去留多由平台主导。在微信、抖音等主流平台上,“账号所有权归平台”的条款总赫然在列。平台的考量不难理解:闲置账号既存在安全风险,又占服务器资源。但对用户而言,这些账号里封存的是亲人的语音、生日祝福、深夜长谈……是任何价值都无法衡量的情感寄托。
当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些数字记忆的价值时,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随之浮现:这些记忆的去留究竟该由谁说了算?最理想的答案,或许是用户自己。毕竟,只有自己最明白:哪些朋友圈值得留给家人怀念,哪些聊天记录承载着特殊的约定。可现实是,人们很少认真思考自己的“数字身后事”,即便想规划,多数平台无“数字遗嘱”入口,也缺乏表达意愿的渠道。
若用户离世前未明确安排,处理这些数字记忆的担子就落到了家人肩上。他们是与逝者情感联结最紧密的人,却常陷两难:既想通过聊天记录、私密动态延续思念,又顾虑未经允许触碰逝者隐私;若多名亲属均提诉求,优先权限无明确标准,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情感争议甚至隐私侵权。
正因如此,平台的支持尤为重要。面对用户提前规划不足、亲属处置时的权限争议,平台需搭建清晰的服务框架。像哔哩哔哩推出的“纪念账号”,就提供了一个温暖的范例——在亲属提交证明后,账号转为纪念状态,公开内容得以保留,登录权限则被冻结。这既守护了记忆,也保护了隐私。
微信停止清理闲置账号,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在进步中绽放的人文温度。但要让用户真正掌握数字记忆决定权,仍有一段路要走:如何精准确认账号主人的生存状态;如何明确数字遗产的范围与继承规则;如何平衡家属情感与逝者隐私?这些问题,需平台、用户与社会共同探索答案。